四韵诗 [ sì yùn shī ]
见“四韵”。
诗韵 [ shī yùn ]
(一)、做诗所押的韵。(二)、做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做旧诗所依据的《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共106韵。
五言絶句 [ wǔ yán jué jù ]
诗体之一。始于南朝齐梁,至唐始定型。每首四句,每句五字。二﹑四句押韵,可押平韵或仄韵。
四韵 [ sì yùn ]
亦称“四韵诗”。由四韵八句构成的诗,即近体诗中的五言、七言律诗。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敢竭鄙怀,恭疏…
诗牌 [ shī pái ]
(一)、用以题诗的木板。(二)、指题上诗的木板。(三)、韵牌。刻诗韵上下二平声为纸牌式,每韵一叶,总三十叶,山游分韵…
韵目 [ yùn mù ]
韵书把同韵的字归为一部,每韵用一个字标目,按次序排列,如通用的诗韵上平声分为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叫做韵目。
恶韵 [ è yùn ]
险韵,难押的韵。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卷四:“余在城时,常与客联句,初无虚日,小酌求押,或穷韵相角,或押恶韵。…
五言绝句 [ wǔ yán jué jù ]
诗体之一。始于南朝齐梁,至唐始定型。每首四句,每句五字。二、四句押韵,可押平韵或仄韵。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五…
杂律诗 [ zá lǜ shī ]
各种格律的诗。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絶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餘首,谓之‘杂律诗’。”
辘轳韵 [ lù lu yùn ]
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如第二、第四句用甲韵,则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名。
依韵 [ yī yùn ]
谓按照他人诗歌的韵部作诗。韵脚用字只要求与原诗同韵而不必同字。 宋 刘攽 《贡父诗话》:“ 唐 诗赛和,有次韵(先后…
仄韵诗 [ zè yùn shī ]
指韵脚用仄声字的旧体诗。古体诗不限平仄韵,故仄韵诗较多;近体诗用仄韵者很少。
每句韵 [ měi jù yùn ]
古诗的韵法之一,又名全韵诗,即一首诗中每句末字皆押韵。
韵诗 [ yùn shī ]
◎ 韵诗 yùnshī[verse] 韵语,韵体诗(不同于一般诗,尤指感情深度较低者)
嫌韵 [ xián yùn ]
即出韵。格律诗中应该押韵的字越出规定的韵部。 清 吴乔 《围炉诗话》卷一:“ 唐 人有嫌韵兼韵之法,嫌韵,即出韵也。…
彤陛 [ tóng bì ]
彤墀。 明 李东阳 《胡忠安公挽诗四十韵》:“皁囊繁出入,彤陛儼周旋。”
杏园芳 [ xìng yuán fāng ]
词牌名。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
韵牌 [ yùn pái ]
标有诗韵的牌子。供作诗限韵之用。
换韵 [ huàn yùn ]
谓同一韵文用韵的转换。除律诗绝句必须一韵到底外,古体诗和赋以及其它诗歌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每隔若干句换韵;词曲必须按…
风韵 [ fēng yùn ]
(一)、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风韵犹存。也作丰韵。(二)、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古诗风韵。风韵天然。
兼韵 [ jiān yùn ]
近体诗用韵的一种方法。指同一首诗中,兼用通用韵部的字押韵。
进退格 [ jìn tuì gé ]
亦作“进退韵”。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一首诗采用两个相近的韵部来押韵,隔句递换用韵,一进一退,故名。
原韵 [ yuán yùn ]
和他人诗词时,称所和诗词的韵为原韵。
二韵诗 [ èr yùn shī ]
即绝句。近体诗首句可不用韵,即使入韵,古人亦不算在韵数之内,故称绝句为“二韵诗”。
辘轳体 [ lù lu tǐ ]
杂体诗名。律诗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