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 [ sì shū wǔ jīng ]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它们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四书五经六艺 [ sì shū wǔ jīng liù yì ]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 kān zhèng jiǔ jīng sān chuán yán gé lì ]
书名,一卷。宋、岳珂撰。见《四库提要·经部·五经总义类》。
讲章 [ jiǎng zhāng ]
为学习科举文或经筵进讲而编写的五经、四书的讲义。
五经师 [ wǔ jīng shī ]
汉 代教授五经的学官。《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 九年﹞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
传通记 [ chuán tōng jì ]
佛书名。十五卷。僧长忠撰。庆安四年刊。善导和尚《观经疏》之注释书。别称《观经疏传通记》、《观无量寿经传通记》、《观无…
经部 [ jīng bù ]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著作。也叫甲部。见〖四部〗。
五经总义类 [ wǔ jīng zǒng yì lèi ]
五经总义类为〔四库全书总目〕中「经部」的一个类别,前代或称为经解类,或称为诸经类,收录汇解五经之着作。 早期学…
彌年 [ mí nián ]
经年。《晋书.卷五四.陆云传.制曰》:「桂生幽壑,终保弥年之丹。」
三经 [ sān jīng ]
(一)、谓天时、地利、人和。(二)、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易》、《诗》、《春秋》。(三)、儒家的三部经书。指《诗》、《…
四子书 [ sì zǐ shū ]
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 孔子、曾子、子思、孟子 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
开立 [ kāi lì ]
创立。《后汉书·明帝纪》:“是岁,大有年。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
四姓小侯 [ sì xìng xiǎo hòu ]
指东汉明帝外戚樊、郭、阴、马四姓的子弟。《后汉书·明帝纪》:“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李贤注:“为外戚樊氏、…
北齐书 [ běi qí shū ]
书名。唐李百药撰,五十卷,为记载北齐历史的记传体史书。内有本纪八、列传四十二,无志,后经补缀,为二十四史之一。
四类 [ sì lèi ]
(一)、古祭名。指古代天子在四郊祭祀天神。(二)、指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见《尹文子·大道上》。(三)、指经、史、…
大题 [ dà tí ]
(一)、明清科举考试以“五经”文命题曰大题;以“四书”文命题曰小题。(二)、指全书的总题目、大标题。
财实 [ cái shí ]
犹财物。《新唐书·陆贽传》:“ 贄 説使者,请以五术省风俗,八计听吏治,三科登儁乂,四赋经财实,六德保罢瘵,五要简官…
群后 [ qún hòu ]
公卿诸侯。《书经.舜典》:「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汉书.卷七三.韦贤传》:「庶尹群后,靡扶靡卫,五服崩离,宗周…
儿易外仪 [ ér yì wài yí ]
书名。十五卷,明、倪元璐撰。分〈原始〉、〈正言〉、〈能事〉、〈尽利〉、〈曲成〉、〈申命〉六目。见《四库提要·经部·易…
五体 [ wǔ tǐ ]
(一)、指《春秋》记述史事隐寓褒贬的五种手法。(二)、指汉字五种字体。篆书、八分书、真书、行书、草书。(三)、指汉字…
六纬 [ liù wěi ]
(1).六种纬书。即《易纬》、《尚书纬》、《诗纬》、《礼纬》、《春秋纬》、《乐纬》。《汉书·李寻传》:“太微四门,广…
佛名经 [ fó míng jīng ]
?佛书之名。藏经中有数部,一为元魏、菩提流支译《佛名经》十二卷,举一万一千九十三尊;二为译者不明之《佛名经》三十卷;…
十经 [ shí jīng ]
(一)、十部儒家经典。《宋书·百官志上》:“国子祭酒一人,国子博士二人,国子助教十人。《周易》、《尚书》、《毛诗》、…
经笥 [ jīng sì ]
《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腹便便,‘五经’笥。”后以“经笥”比喻博通经书的人。
中经 [ zhōng jīng ]
(1).人体内的主要经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动胃繵缘,中经维络。” 张守节 正义引《八十一难》:“十二经脉,…
【词语拼音】sì shū wǔ jīng
【词语解释】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