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 [ míng shā ]
(一)、地名。在今宁夏中卫。(二)、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南。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三)、在水下滚动鸣响的…
香地 [ xiāng dì ]
指佛地。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湘东王书》:“鸣银鼓於宝坊,转金轮於香地。” 唐 武三思 《奉和春日游龙门应制》:“凤…
鴡鸠 [ jū jiū ]
水鸟名。一名王鴡。雕类。常在江渚山边食鱼。其鸣雌雄应和。《尔雅·释鸟》:“鴡鳩,王鴡。” 郭璞 注:“鵰类,今 江 …
擅長 [ shàn cháng ]
指在某方面有特长。指对某些东西比较了解,做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矫狂过正 [ jiǎo kuáng guò zhèng ]
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东朔 [ dōng shuò ]
汉武帝 侍臣 东方朔 的省称。 唐 赵彦昭 《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长年愿奉 西王母 ,近侍惭无 东朔 才。”
娇枉过正 [ jiāo wǎng guò zhèng ]
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剧阳 [ jù yáng ]
县名。汉置。故城在山西省应县东北。《汉书·地理志下》:「鴈门郡。县十四,剧阳。」
雷同 [ léi tóng ]
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旧说打雷时,许多东西都同时响应)。
移东就西 [ yí dōng jiù xī ]
移东就西(移東就西) 彼此随时挪易。指只求于应付一时,不作经久的打算。 唐 陆贽 《论裴延龄奸蠧书》:“移东就西,便…
食古不化 [ shí gǔ bù huà ]
指学了古代的文化知识不善于理解和应用,跟吃了东西不能消化一样。
外罩 [ wài zhào ]
(一)、罩在衣服外面的褂子。(二)、罩在物体外面的东西:钟上应加个玻璃外罩。
拆东墙,补西墙 [ chāi dōng qiáng, bǔ xī qiáng ]
◎ 拆东墙,补西墙 chāi dōngqiáng,bǔ xīqiáng[resort t…
太轴 [ tài zhóu ]
反应慢、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学东西慢、比较内向、拿不了大主意,爱钻牛角尖。
马袋 [ mǎ dài ]
马包。 沙汀 《闯关》一:“他确定不下什么东西应该装在马袋里面,什么装进背包合适。”
補給 [ bǔ jǐ ]
供应、补充不足的东西,大多用于军事。如:「此地物资缺乏,每半年才获得一次补给。」
续短 [ xù duǎn ]
(一)、把本来应该是短的东西续之使长。比喻违逆事物本性,劳而无益。(二)、补不足。
冤号 [ yuān hào ]
鸣冤叫号。明 刘基《郁离子·淳于髠论燕畔》:“冤号之声,訇殷天地。”明 李东阳《应诏陈言奏宏治六年四月二十七日节该钦…
西姓 [ xī xìng ]
拼音:xī xìng 姓氏概述 西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通州,河北辛集,安徽砀山,山东临朐`昌乐、…
口弦 [ kǒu xián ]
也叫口簧。吹奏乐器。由一个马蹄形框架中间插入一片簧舌构成。演奏者凭口腔共鸣及手指拨动簧舌发声。流行于中国东北、西南地…
知之为知之 [ zhī zhī wéi zhī zhī ]
你知道的东西,在不知道人的面前,应该是不知道,所以说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
拆东墙补西墙 [ chāi dōng qiáng bǔ xī qiáng ]
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亦比喻临时救急,不是根本办法。
鼈伏 [ biē fú ]
鳖低头俯伏。《埤雅·释鱼》:“世云鳖伏随日,谓随日光所转,朝首东乡,夕首西乡也。”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鳖》:…
不时不食 [ bù shí bù shí ]
“不时不食”,是一句老话,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此语出自《…
捆扎 [ kǔn zā ]
把东西捆在一起,使不分散:把布袋口儿捆扎好。这批货物运送的时候,应该妥为包装捆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