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哲学 [ jīng shén zhé xué ]
伴随着黑格尔的逻辑观念和自然哲学,我们进入其体系的第三部分,即精神哲学或心灵哲学。
精神文化 [ jīng shén wén huà ]
人类智识在精神方面的表现,如哲学、宗教、艺术等。
二元论 [ èr yuán lùn ]
主张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的哲学学说。也指任何将宇宙分为两个独立部分的宗教教义或哲学学说…
无意识论 [ wú yì shí lùn ]
无意识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而是为哲学、精神病学、心理病理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
柏格森(henri ber [ bó gé sēn ]
人名。(公元1859~1941)法国哲学家。以〈时间与自由意志〉一文,获哲学博士,后任法兰西大学哲学教授。公元一九二…
至精 [ zhì jīng ]
(一)、我国古代哲学家指一种极其精微神妙而不见形迹的存在。(二)、指其他精妙绝伦的人或事物。
社会意识 [ shè huì yì shí ]
哲学范畴。指社会生活的精神过程,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意识形式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与“社会…
倭铿 [ wō kēng ]
(RudolfChristophEucken,1846-1926)德国哲学家,学于格丁根及柏林两大学,历任巴塞尔(B…
唐君毅 [ táng jūn yì ]
人名。(公元1909~1978)四川宜宾人,祖籍广东五华。近代中国哲学家,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历任四川、华西、中央诸…
客观唯心主义 [ kè guān wéi xīn zhǔ yì ]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之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这种精神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物质世…
尼采(friedrich [ ní cǎi ]
人名。(公元1844~1900)德国哲学家。早年曾攻读古典文学、神学及叔本华哲学,在哲学思想上,尼采一方面反对宗教、…
泛神论 [ fàn shén lùn ]
一种哲学理论,主张神不存在于自然之外,自然便是神的体现。有些哲学家曾用泛神论的形式表达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但后来变成企…
天理 [ tiān lǐ ]
(一)、中国古代哲学名词。唯物主义哲学中,一般指自然法则,即自然之理;唯心主义哲学中,主要指抽象的观念或精神实体。所…
巴斯卡(blaise pa [ bā sī kǎ ]
人名。(公元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神学家兼哲学家。生于克里蒙佛兰,十九岁时发明巴斯卡加法器。在科…
存在主义 [ cún zài zhǔ yì ]
现代西方哲学学说和流派之一。把存在当作哲学的对象,认为个人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萨特等。这一学…
柏拉图式恋爱 [ bó lā tú shì liàn ài ]
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恋…
泛心论 [ fàn xīn lùn ]
哲学上唯心论的一派。指一切物质均藉着精神而活动,宇宙全体,即使是最小的一部分,也有心的一面。
优婆尼沙昙 [ yōu pó ní shā tán ]
?(Upanisad)印度哲学书,为记述印度哲学根本之思想者。非一人所作,亦非一时所编,其成立年代,大概在公元前七八…
柏拉图(plato) [ bó lā tú ]
人名。(约公元前 427~前 347)希腊哲学家。从苏挌拉底研究哲学,其学说之发展程序是由真知识以达于德行,以无知之…
哲学 [ zhé xué ]
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哲学的根本问…
心物合一 [ xīn wù hé yī ]
孙中山民生主义哲学的思想,用以修正历来偏重唯心或唯物的分派。认为精神与物质,实为一体两面,精神离开物质,则无从表现,…
宗教哲学 [ zōng jiāo zhé xué ]
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赫朋在《哲学百科全书》中对「宗教哲学」的定义中亦有类似蒂洛的…
精神主义 [ jīng shén zhǔ yì ]
精神主义,把人看成具有纯粹的精神,并且认为人具有精神的本质、有意志自由、有能力、有精神的价值。人因为有精神,所以…
唯心主义 [ wéi xīn zhǔ yì ]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认为物质世界是意识、精神的产物,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
维也纳大学 [ wéi yě nà dà xué ]
奥地利的国立大学。1365年创建于维也纳。设有法律、政治、医学、哲学与自然科学、天主教神学及基督教神学等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