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比丘 [ fǎ cáng bǐ qiū ]
五劫思惟 [ wǔ jié sī wéi ]
阿弥陀佛在因位为法藏比丘时,于发四十八愿前,曾有五劫期间之思惟。
住持三宝 [ zhù chí sān bǎo ]
佛─六种三宝之一,久住于世,保持佛法之三宝也。即木佛画像,佛宝也;三藏经典,法宝也;得戒之比丘,僧宝也。
八敬戒 [ bā jìng jiè ]
巴利语at!t!ha garu-dhamma^。又作八敬法、八重法、八尊重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违法、八不…
三藏法师 [ sān zàng fǎ shī ]
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在中国,对来自印度、西域的佛典进行汉译…
火牀 [ huǒ chuáng ]
佛教语。指地狱中的一种刑具。《法苑珠林》卷一一一引《佛藏经》:“入僧房,已復见诸比丘坐於火牀,互相扴捶,肉尽筋出,五…
比丘戒 [ bǐ qiū jiè ]
梵语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盘之义。又作…
依止阿闍梨 [ yī zhǐ ā dū lí ]
五种阿闍梨之一。比丘新度后,以依止其他先辈比丘,而受其监督为法,此师曰依止阿闍梨。见《四分律·卷三十四》。
式叉摩那 [ shì chà mó nà ]
年满十八岁的沙弥尼,到满二十岁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尼之前,要受六法,此时就称为「式叉摩那」。为梵语?ik?amā?ā的音…
付财 [ fù cái ]
?小乘之比丘附与大乘之法财也。《四敎仪集注·上》:「所以令其转敎菩萨意,在二乘领法门,故曰付财。」
伽梵达摩 [ gā fàn dá mó ]
人名。译曰尊法、比丘名。《开元录·卷八》曰:「沙门伽梵达摩,唐云尊法,印度人也,译《千手千眼大悲心经》一卷。」
藏鋒 [ cáng fēng ]
书法上称笔锋藏而不露为「藏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论书》:「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经论 [ jīng lùn ]
佛教指三藏中的经藏与论藏。《梁书·谢举传》:“为 晋陵郡 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唐 王维《辋川别业》诗:“优娄比丘…
五种净食 [ wǔ zhǒng jìng shí ]
一切食物要依照五种方法清净之后,才适宜比丘进食,叫做净食。净是离过的意思。
法腊 [ fǎ là ]
佛教语。比丘自出家始,每年夏季三月(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安居坐禅,称为夏腊。后因以“法腊”称比丘受戒的年数。宋 …
菩萨戒 [ pú sà jiè ]
修学大乘菩萨应受持的戒律。但有关菩萨戒的内容,诸经律论的说法,互有差别。流传中国的是梵网和地持瑜伽两种,其中以梵网为…
四部众 [ sì bù zhòng ]
佛教语。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梁书·武帝纪下》:“﹝ 中大通 三年十月﹞行幸 同泰寺,高祖 升法座为四部…
阿毗昙 [ ā pí tán ]
佛教论律经三藏梵语音译的合称。亦偏指论藏。 晋 法显 《法显传·摩头罗国》:“众僧住处,作 舍利佛 塔、 目连 、 …
佛腊日 [ fó là rì ]
佛教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佛腊日。腊是岁末之意。宋 赞宁《僧史略·赐夏腊》:“所言腊者,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
宗喀巴 [ zōng kà bā ]
人名。(公元1357~1419)为藏语 tsong khapa的音译。本名罗桑扎巴贝。宗喀(今青海西宁)人。西藏高僧…
蝉联蚕绪 [ chán lián cán xù ]
比喻连续相承。宋 沈辽《<苏州承天寺永安长老语录>序》:“昔 如來 以正法眼藏授 大迦葉,蟬聯蠶緒,以傳于今。”
匣剑帷灯 [ xiá jiàn wéi dēng ]
帷:帐幕。匣里的宝剑,帐里的明灯,剑气灯光,若隐若现。比喻事情无法掩藏,或故意露出消息引人注意。
法要 [ fǎ yào ]
佛法的要义。《维摩经·弟子品》:“佛为诸比丘,略説法要。” 唐 应物 《题化城寺》诗:“偶与游人论法要,真元浩浩理无…
乾竭 [ gān jié ]
枯竭。《左传·僖公十五年》“外彊中乾” 晋 杜预 注:“外虽有彊形而内实乾竭。”《法苑珠林》卷十九:“復一比丘梦见四…
区盖 [ qū gài ]
即丘盖。谓疑而不明。区,通“ 丘 ”。《荀子·大略》:“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疑则不言,未问则不立。” 杨倞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