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论 [ wéi shí èr shí lùn ]
成唯识论 [ chéng wéi shì lùn ]
佛教典籍。十卷。唐玄奘译。为一部解释世亲唯识三十颂的着作,属于集注性质的论书。玄奘依弟子窥基建议,取印度十大唯识论师…
化土 [ huà tǔ ]
佛家指三佛土之一的变化土。即佛为化度众生所化现的国土,亦即佛变化身所居之土。《成唯识论》卷十:“若变化身依变化土………
唯心 [ wéi xīn ]
(一)、佛教语。谓一切诸法(指万事万物),唯有内心,无心外之法。也称唯识。语本《华严经·十地品》:“三界所有,唯是一…
五位百法 [ wǔ wèi bǎi fǎ ]
佛教语。唯识宗说明一切现象的五类一百种概念。即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以及无为法六…
出世心 [ chū shì xīn ]
佛家语。谓无漏心也。《唯识论·卷二》:「亦薰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生出世心。」
三时教 [ sān shí jiào ]
佛教中观和瑜伽行派依自宗的见解,判释佛陀教法分为三阶段。中观派的三时教是:初说小乘教,第二时说大乘唯识道理,第三时说…
伐里沙 [ fá lǐ shā ]
?数论外道部主之名,译曰雨。《唯识述记一本》:「十八部中部主者名伐里沙,此翻为雨,与时生,故即以为名。其雨徒党名雨众…
熊十力 [ xióng shí lì ]
人名。(公元1885~1968)原名升恒,字子贞,湖北黄冈人,当代中国哲学家。曾任北京、武昌、中央、浙江等大学教授。…
默识 [ mò shí ]
暗中记住。语出《论语·述而》:“默而识之。”《文选·孔融<荐祢衡表>》:“弘羊 潜计,安世 默识,以 衡 準之,诚不…
神我 [ shén wǒ ]
古 印度 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中数论派的主要学说。该派以“神我”为产生一切物质运动和生命现象的精神本体,居“二十五諦”之…
瑜伽师地论 [ yú jiā shī dì lùn ]
佛教典籍。无着者。唐代玄奘译,百卷。内容总述唯识理论及瑜伽行者修行的经验历程、成就的果位。是瑜伽行派的根本论典。本论…
赖耶 [ lài yé ]
佛教语。“阿赖耶识”的略称。意译为“藏识”。大乘唯识宗把内心活动分为八类,阿赖耶识是第八识。佛教认为这第八识是世界一…
圆成实自性 [ yuán chéng shí zì xìng ]
佛教用语。“三性”之一。据《成唯识论》卷八,谓“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在“依他起自性”上,远离“遍计所执…
圆测 [ yuán cè ]
唐代一代高僧的法号。(公元613~696)本新罗人。十五岁游学长安,从法常、僧辩学习经论。玄奘回国后,前往就学,精研…
智旭 [ zhì xù ]
明朝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锺,字澫益,自号八不道人。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早年反佛老,后读莲池书改信佛教。二十四岁…
斗筲 [ dǒu shāo ]
古代十升为斗,一斗二升为筲。斗和筲容量小,比喻气量窄,见识短。《论语 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筲(shāo…
知命 [ zhī mìng ]
(一)、了解天命;认识命运:乐天知命。(二)、《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指年至五十,能了解上天的意志和人的命…
补特伽罗 [ bǔ tè jiā luó ]
佛教语。意译为人、众生、数取趣。旧译为“福伽罗”、“弗伽罗”、“富特伽耶”等。《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补特伽罗,数取…
浅识 [ qiǎn shí ]
(一)、识见肤浅。汉 徐干《中论·核辩》:“不论是非之性,不识曲直之理,期於不穷,务於必胜,以故浅识而好奇者,见其如…
来布尼兹 [ lái bù ní zī ]
(GottfriedWilliamvonLeibnizorLeibnitz,1646-1716)一译莱布尼兹。德国哲…
杂证 [ zá zhèng ]
杂病。证,通“症”。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他道是医杂证有方术,治相思无药饵。”明 匿迹市隐逸人《<金匮…
哲学笔记 [ zhé xué bǐ jì ]
列宁1895-1916年的笔记。共四十六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体系的主要原则和内容,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见解。第一次明…
一唯 [ yī wéi ]
(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参 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 曰:‘唯。’”后因以“一唯”谓应诺迅速,全无疑问…
儒书 [ rú shū ]
儒家经籍。《左传·哀公二十一年》:“鲁 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杜预 注:“言 鲁 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