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笔法 [ kǎi shū bǐ fǎ ]
隶楷 [ lì kǎi ]
字体名。带有隶书笔法的楷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此不过於真字上加一二笔飞撇,遂枉其名曰隶。此…
偏锋 [ piān fēng ]
书法上指写毛笔字时笔锋斜出的笔势他的楷书常用偏锋,别具一格泛指写文章、说话等从侧面着手的方法
意连 [ yì lián ]
文字从始笔至终笔一气连贯。常用于楷书、隶书、篆书的写法,特别是行草书写必备的要件。
丁真楷草 [ dīng zhēn kǎi cǎo ]
丁:丁觇;楷:智楷。丁觇的隶书,智楷的草书。赞美人的书法好。
永字八法 [ yǒng zì bā fǎ ]
以“永”字八笔为例,阐述正楷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其法称点为“侧”,横为“勒”,直笔为“努”,钩为“趯”,仰横为“策”…
瘦金书 [ shòu jīn shū ]
宋徽宗 赵佶 楷书学 唐 薛稷,笔画瘦硬,自称“瘦金书”。
遒美 [ qiú měi ]
劲健优美。《新唐书·选举志下》:“凡择人之法有四……三曰书,楷法遒美。”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五:“笔法遒美,…
楷法 [ kǎi fǎ ]
(一)、典范;法则。(二)、犹效法。(三)、楷书之法。
笔匠 [ bǐ jiàng ]
制笔工匠。《新唐书·百官志二》:“﹝祕书省﹞有典书四人,楷书十人……熟纸匠十人,装潢匠十人,笔匠六人。”
笔形 [ bǐ xíng ]
汉字笔画的形状。楷书汉字最基本的笔形是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乛)。
柳体 [ liǔ tǐ ]
唐代柳公权所写的一种书法体式。笔画劲拔,结构紧凑,骨力遒健,尤以楷书知名。流传作品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颠草 [ diān cǎo ]
唐 书法家 张旭 时号“颠张”,僧 怀素 承 旭 自称“醉素”,两人善草书,世称其草书为“颠草”。亦泛指纵横奔放的狂…
王书 [ wáng shū ]
指 晋 王羲之 的书法。 宋 王銍 《默记》卷下:“ 恩官人 学 王 书,甚有楷法。”
刘墉 [ liú yōng ]
清代书法家。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其书法用墨厚重,丰腴中有劲骨,擅楷书、行书,精小…
行书 [ xíng shū ]
汉字字体之一。是为了使楷书更便于书写而形成的一种书体。它参用一些草书笔势,既不像草书那样牵连曲折,难于辨认,又不像楷…
颜体 [ yán tǐ ]
唐代颜真卿所写的书法体式。笔画丰满,结构茂密。正楷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麻姑…
楷书 [ kǎi shū ]
也叫正书、正楷、真书。汉字字体之一。由隶书演变而来,字体方正,结构匀称,笔画工整。始于东汉末年,通行至今。
虞褚欧颜 [ yú zhǔ ōu yán ]
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古代四位书法家。泛指楷书的各种流派。
搨书手 [ tà shū shǒu ]
摹写书籍文字的人。《新唐书·百官志二》:“弘文馆……有学生三十八人,令史二人,楷书十二人,供进笔二人,典书二人,搨书…
鸾鹊 [ luán què ]
南朝 梁 庾肩吾《〈书品〉序》:“波迴堕镜之鸞,楷顾 雕陵 之鹊。”后以“鸞鹊”指书法优美。
朵云 [ duǒ yún ]
《新唐书·韦陟传》:“常以五采笺为书记,使侍妾主之,以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
鮮于樞 [ xiān yú shū ]
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号困学民,又号虎林隐史、寄直老人等。曾寓居扬州,三十六岁为行台掾,不久改任岭…
波势 [ bō shì ]
书法指波磔之笔势。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之馀》卷一:“至 唐 则八分书始盛。其典型盖类隶,而变方广作波势。” 康…
锺繇 [ zhōng yóu ]
人名。(公元151~230)字元常,三国魏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汉末孝廉,封东武亭侯;入魏时官至太傅,人称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