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须 [ biān xū ]
见“边需”。
边需 [ biān xū ]
亦作“边须”。守卫边疆所需要的物资和器材。
边维 [ biān wéi ]
边隅,边地。《南齐书·刘怀珍传》:“明年,怀珍 启求还,孝武 答曰:‘边维须才,未宜陈请。’”
偏译 [ piān yì ]
边远之地。因言语不同,须译而能通,故称。
髡流 [ kūn liú ]
亦作“髠流”。古代一种刑罚。剃去罪徒须发并流放边地。
八字胡 [ bā zì hú ]
胡须在中间断开,分向两边各自略下垂,以其形似八字而得名。
边庾 [ biān yǔ ]
边地的粮仓。《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兵多费广,势须广备餱粮。假令一日克平,当为十旬準计,未知边庾充此乎?”
杂院 [ zá yuàn ]
多户人家居住的院子。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南边中间是这个小杂院的大门。”
红一字 [ hóng yī zì ]
传统戏中所用一字形的假须,红色。黑色者称黑一字。均为上唇短髭,连鬓。带此须者,多为莽壮而不修边幅的角色,如《战宛城》…
七科 [ qī kē ]
指应征派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 明 高启 《将军行》:“五营材官元自多,詔书未须徵七科。”参见“ 七科适 ”。
不惹眼 [ bù rě yǎn ]
方言。不显眼。《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若从大门里来,教两边街坊看着不惹眼?必须夜晚打墙上过来,方隐密些。”
装饰带 [ zhuāng shì dài ]
用作装饰的带织物。如花边、排须、奖章带、扎头带、缎带、丝衣边等。以棉、蚕丝和化学纤维等为原料,有的还加金银丝作点缀。…
须弥芥子 [ xū mí jiè zǐ ]
意思是偌大一个须弥山塞进一粒小小的菜籽之中刚刚合适。形容佛法无边,神通广大。也形容诗文波诡变幻,才思出众。
寨长 [ zhài cháng ]
清 朝办团练时所建寨堡的头领。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策略》:“团练之法,各寨寨勇设寨长、寨副、大旗、小旗,以…
花式撞球 [ huā shì zhuàng qiú ]
即落袋式撞球。球台的四边角与长边的中央,共设有六个袋子,使用一个白色母球以及十五个标有一至十五号的色球来比赛,母球必…
须眉 [ xū méi ]
(一)、胡须和眉毛:须眉皆白的老人。(二)、指男子:堂堂须眉。巾帼不让须眉。
无须 [ wú xū ]
不用;不必:无须操心。无须大惊小怪。也作无需。也说无须乎。
务须 [ wù xū ]
务必;必须:务须准时到达。
飞边 [ fēi biān ]
(一)、散碎银子。(二)、模锻时终锻模膛内多馀的金属流入飞边槽而形成围绕锻件四周的一圈金属。具有保证金属填满模膛的作…
少男风 [ shǎo nán fēng ]
东北风。又称艮风。艮位东北,为少男,故称。语出《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共为欢乐”裴松之 注引《管辂别传》:“輅 言…
必须 [ bì xū ]
(一)、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学习必须刻苦钻研。(二)、“必须”的否定是“无须”、“不须”或“不必”。
女大须嫁 [ nǚ dà xū jià ]
女大须嫁(女大須嫁) 同“ 女长须嫁 ”。《三国演义》第五四回:“国太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儿女…
须发 [ xū fà ]
胡须和头发的统称须发全无
须知 [ xū zhī ]
(一)、对所从事的活动必须知道的事项(多用于通告或指导性文件的名称):游览须知。考试须知。大会须知。(二)、一定要知…
挽须 [ wǎn xū ]
(一)、见“挽鬚”。(二)、亦作“挽须”。捋胡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