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试 [ kē shì ]
科举考试。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於科试,亦不废诗。”《宋史·选举志二》:…
科举考试 [ kē jǔ kǎo shì ]
隋唐以来封建王朝设科取士而定期举行的中央或地方级考试。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四:“在当时,读书…
科第 [ kē dì ]
指科举考试,因科举考试分科录取,每科按成绩排列等第科第世家:世代应科举中试的人家
大魁天下 [ dà kuí tiān xià ]
大魁: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指科举考试得了第一。
开科取士 [ kāi kē qǔ shì ]
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録遗 [ lù yí ]
清 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生员参加科举、录科未取,或未参加科试、录科者,在乡试前再行补考一次,名为“録遗”。经过录遗即可…
较文 [ jiào wén ]
谓科举考试主持科举考试评比文章。
悬科 [ xuán kē ]
古时所公布的考试科目。亦泛指科举考试。
名科 [ míng kē ]
(一)、指求功名的科举考试。(二)、泛指应试的科目。
三头 [ sān tóu ]
科举考试三试都中第一名的人。即府试为解头,进士试为状头,博学宏词及制科试为勅头。
文闱 [ wén wéi ]
指科举考试。闈,试院。
选考 [ xuǎn kǎo ]
科举考试中的殿试。
正场 [ zhèng chǎng ]
科举考试中的正试场次。
武考 [ wǔ kǎo ]
科举制度中的武科考试。
试席 [ shì xí ]
科举考试时试场中的座位。
黄策子 [ huáng cè zǐ ]
指科举考试中选入的试卷。
史科 [ shǐ kē ]
唐 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策目 [ cè mù ]
科举考试时,作策试用的题目。
进士 [ jìn shì ]
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称进士。明清时,举人经过会试及殿试录取后称进士。
试举 [ shì jǔ ]
(一)、指科举考试。(二)、试着举例。
获隽 [ huò jùn ]
会试得中。亦泛指科举考试得中。
正科 [ zhèng kē ]
(一)、明 清 科举制,按常规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会试。乡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会试逢丑、未、辰、戌年为正科…
武试 [ wǔ shì ]
武科考试。《清会典·兵部十·武库清吏司》:“凡武试,曰马科,曰步射,曰技勇,皆试於外场;曰武经,则於内塲试焉。” 太…
勅头 [ chì tóu ]
科举考试三试都中第一名的人。
方闻科 [ fāng wén kē ]
科举时应试科目之一。方,通“旁”。
【词语拼音】kē shì
【词语解释】科举考试。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於科试,亦不废诗。”《宋史·选举志二》:“是岁(绍兴 九年),以科试,明堂同在嗣岁,省司财计艰於办给。”明 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天子詔取贤良,秀才每都求科试。”《红楼梦》第一一九回:“内中有个极富的人家姓 周 ……只有一子,生得文雅清秀,年纪十四岁,他父母延师读书,新近科试,中了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