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鍊 [ tóng liàn ]
铜制的古兵器。也称铜锏。长而无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水浒传》第十四回:“一个人掣两条铜鍊,叫道:‘你们两箇好汉,…
铜炼 [ tóng liàn ]
铜制的古兵器。也称铜锏。长而无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水浒传》第十四回:“一个人掣两条铜鍊,叫道:‘你们两箇好汉,…
东川市 [ dōng chuān shì ]
在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支流小江流贯。1958年设市。人口28.7万(1995年)。盛产铜矿,所产之铜,称为“云铜”。…
铜尺 [ tóng chǐ ]
铜制的律尺。古代用以量较乐器,又可依以为准,铸铜律吕以调声韵。《晋书·律历志上》:“始平 掘地得古铜尺,岁久欲腐。”…
铜凤 [ tóng fèng ]
(1).铜制的凤形测风仪器。《三辅黄图·汉宫》:“ 建章宫 南……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
铜煲 [ tóng bāo ]
铜制的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情道理书》:“每妖各带铜煲一件,仅堪煲食。”
铜龙门 [ tóng lóng mén ]
汉 太子宫门名。门楼上饰有铜龙。亦借指帝王宫阙。《文选·陆厥<奉答内兄希叔>诗》:“属叨 金马 署,又点 铜龙门。”…
铜驼 [ tóng tuó ]
(一)、亦作“铜駞”。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晋 陆翙《邺中记》:“二铜駞如马形,长一丈,高一丈,足如牛,尾…
大花脸 [ dà huā liǎn ]
戏曲中花脸的一种,注重唱功,如铜锤、黑头等。
铜柱 [ tóng zhù ]
(一)、铜制的支撑建筑物的柱子。(二)、神话传说中的天柱。(三)、铜制的作为边界标志的界桩。
铜墙 [ tóng qiáng ]
(一)、神话中所谓铜制的墙。语本《神异经·中荒经》:“西南裔外老寿山,以黄铜为墙。”唐陆龟蒙《四明山诗序》:“虽铜墙…
噹啷 [ dāng lāng ]
金属器物等碰撞声。梁斌《红旗谱》一:“朱老巩 坐在登子上喝了两盅酒,听得漫天里当啷一声响……抖擞着两只手说:‘咳!是…
铜活字 [ tóng huó zì ]
铜制的印刷活字。公元1403年,朝鲜 已开始大量铸造铜活字印书。制法先用黄杨木刻字,翻成砂模,注入铜液成字。中国 明…
游极 [ yóu jí ]
(一)、即浮梁。(二)、指斗拱结构中的梁上的梁。
牛鼻环 [ niú bí huán ]
拼音:niú bí huán 解释:家具铜饰件。是由铜环构成的一种拉手,因…
方孔钱 [ fāng kǒng qián ]
中国古代铜 币的一种。圆形。因钱币中间的穿孔为方形而得名。
环钱 [ huán qián ]
中国 古代铜币名。圆形,中央有一圆孔。是方孔钱的前身。也称圜金。
梁门 [ liáng mén ]
(一)、古地名。在今 河北省 徐水县。战国 时为 赵(后属 燕)之 汾门。北宋 时为 安肃军 治。公元1004年 契…
铜蓝 [ tóng lán ]
矿物名。亦称“铜靛”。呈细薄片状,性脆,稍具弹性。通常多以粉末状和被膜出现。靛蓝色,条痕灰色至黑色。产于铜矿床次生硫…
铜锤 [ tóng chuí ]
戏曲中花脸的一种,偏重唱功。因《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抱着铜锤而得名。
兔首 [ tù shǒu ]
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的十二生肖铜像是在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们的指导下为康熙皇帝所设计和制作的。从传教士们绘制的铜版画上,可…
铜虎符 [ tóng hǔ fú ]
汉 代发兵所用的铜制虎形兵符。后亦借指官印。《史记·孝文本纪》:“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裴駰 集解引…
铜鼎 [ tóng dǐng ]
铜鼎tóng dǐng 简介 铜鼎是从陶制的三足鼎演变而来的,最初用来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时期最重…
鹊洲 [ què zhōu ]
在今 安徽 铜陵 至 繁昌 长江 中。鹊头 为 铜陵 西南 鹊头山,鹊尾 为 繁昌 东北 三山。西对 无为,为 江 …
置换 [ zhì huàn ]
(一)、一种单质替代化合物中一种原子或原子团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如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镁。(二)、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