麤疎 [ cū shū ]
(一)、亦作“麤疏”。亦作“麤踈”。亦作“麄疏”。亦作“麄踈”。粗忽疏慢。《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张昭 非 肃 …
麤疏 [ cū shū ]
见“麤疎”。
麤踈 [ cū shū ]
见“麤疎”。
驯麤 [ xún cū ]
驯顺与有野性。《文选·潘岳<射雉赋>》:“夷险殊地,驯麤异变。” 徐爰 注:“地有平险之殊,雉有驯麤之异。” 吕延济…
麤猛 [ cū měng ]
(一)、亦作“麄猛”。(二)、粗悍勇猛。《后汉书·董卓传》:“﹝ 董卓 ﹞性麤猛有谋。”《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
衰粗 [ shuāi cū ]
见“衰麤”。
麤迹 [ cū jì ]
(一)、见“麤迹”。(二)、亦作“麤跡”。谓大道正理。(三)、谓大的事迹。
麤袍糲食 [ cū páo lì shí ]
同“麤衣恶食”。《后汉书·袁京传》:“﹝袁彭﹞行至清,为吏麤袍糲食,终於议郎。”
麤浮 [ cū fú ]
见“麤心浮气”。
通粗 [ tōng cū ]
亦作“通麤”。
麤觕 [ cū cū ]
见“ 麤粗 ”。
缞粗 [ shuāi cū ]
见“縗麤”。
麤袍粝食 [ cū páo lì shí ]
同“麤衣惡食”。《後汉书·袁京传》:“﹝ 袁彭 ﹞行至清,爲吏麤袍糲食,終於議郎。”
两锺 [ liǎng zhōng ]
1.二杯也。与两盅同。宋、苏轼〈薄薄酒〉诗:「薄薄酒饮两锺,麤麤布着两重。」
麤粗 [ cū cū ]
亦作“麤觕”。亦作“麄觕”。粗略,粗糙。《管子·水地》:“心之所虑,非特知於麤粗也,察於微眇。”《公羊传·隐公元年》…
疏朴 [ shū pǔ ]
(一)、亦作“疏朴”。亦作“疎朴”。亦作“疎朴”。粗略。(二)、简朴。(三)、亦作“疎朴”。见“疏朴”。
麤缞斩 [ cū shuāi zhǎn ]
古代丧服的一种。《左传·襄公十七年》:“齐 晏桓子 卒,晏婴 麤縗斩,苴絰、带、杖。”杜预 注:“斩不缉之也,縗在胸…
疏剌剌 [ shū là là ]
(一)、亦作“疎剌剌”。亦作“疎辣辣”。亦作“疎喇喇”。象声词。(二)、犹言稀拉拉;空荡荡。
伥悙 [ chāng hēng ]
伥悙,疎率也。《集韵》:「伥,伥悙、疎率也。」
麤密 [ cū mì ]
粗糙与精密。《文选·班固<两都赋>序》:“且夫道有夷隆,学有麤密。” 吕延济 注:“言代有平盛,学者随时精麤,不可齐…
论将 [ lùn jiāng ]
评论将领的才干。 唐 柳宗元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诗五…
豪粗 [ háo cū ]
亦作“豪麤”。亦作“豪麄”。豪放粗犷。
检格 [ jiǎn gé ]
(1).规矩,法度。 汉 高诱 《<吕氏春秋>序》:“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2).检正约束。 北齐 颜之推…
疏条 [ shū tiáo ]
(一)、亦作“疎条”。粗壮的枝条。(二)、亦作“疎条”。谓逐条陈述。
麤官 [ cū guān ]
亦作“麄官”。古代重文轻武,呼武官为“麤官”。
【词语拼音】cū shū
【词语解释】(一)、亦作“麤疏”。亦作“麤踈”。亦作“麄疏”。亦作“麄踈”。粗忽疏慢。《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张昭 非 肃 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 肃 年少麤疎,未可用。”宋 苏辙《泝潮》诗之一:“天地尚遭人意料,乘时使气定麄踈。”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他鹰指爪,蟒身躯,忒躁暴,太麄疎,但言语,便喧呼。”
(二)、粗糙;不精密。《东观汉记·明德马皇后传》:“﹝后﹞袍极麤疏,诸主朝望见,反以为綺。”晋 袁宏《后汉纪·章帝纪上》:“诸主家朝请,望见后袍极麤踈,反以为侍婢之数。”宋 杨万里《题望韶亭》诗:“尧 时文物也麄踈,礼乐犹带鸿荒餘。”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一折:“则我这衣袂麄疎,都是柴草络布无绵絮。”梁启超《说动》:“机器不兴,工欲动,而笨拙麤疏之刀锯絏之。”
(三)、谓才识疏略寡陋。《吕氏春秋·异宝》“其知弥觕”汉 高诱 注:“觕,麤疏也。”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然 隐 才雄而麄疏,鄴 才清而緜緻。”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七:“盗喜曰:‘秀才乃肯自屈,何不可者!顾吾辈麤疏,恐为秀才笑耳。’”
(四)、形容声音粗沉而不连续。唐 孟郊《秋怀》诗之九:“秋深月清苦,虫老声麤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