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辞 [ fěng cí ]
讽喻之辞。
藻拔 [ zǎo bá ]
谓辞藻出众。《晋书·文苑传·袁宏》:“﹝ 谢尚 ﹞会 宏 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
讽世 [ fěng shì ]
讽喻世人。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周作人 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然此种微辞,已为今之青年所不憭。”
反喻 [ fǎn yù ]
修辞学上辞格之一。用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即说反话。常用于嘲弄讽刺。
蝉噪 [ chán zào ]
(一)、蝉声喧聒。(二)、讥讽诗文多浮辞滥调,无病呻吟。
讽讬 [ fěng tuō ]
讽喻寄托。《新唐书·刘禹锡传》:“禹锡 久落魄,鬱鬱不自聊,其吐辞多讽託幽远,作《问大钧》、《謫九年》等赋数篇。”
劝百讽一 [ quàn bǎi fěng yī ]
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托讽 [ tuō fěng ]
谓托物以寄讽谕之意。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延年《五君》忽自秀於它作,如‘沉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按,《文…
讽解 [ fěng jiě ]
讥讽离间。 三国 蜀 诸葛亮 《正议》:“纵使二三子多逞 苏 张 诡靡之説,奉进 驩兜 滔天之辞,欲以诬毁 唐帝 ,…
微文 [ wēi wén ]
(一)、隐寓讽喻的文辞。(二)、苛细的法律条文。(三)、泛指礼节、法令条文之细小者。
讽读 [ fěng dú ]
诵读。南朝 梁 锺嵘《诗品·总论》:“余谓文製,本须讽读,不可蹇碍。”唐 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前时所枉…
历赏 [ lì shǎng ]
历代共赏。《文选·沉约<谢灵运传论>》:“至于先士茂制,讽高歷赏。” 李善 注:“歷载辞人所共传赏。”
谬辞 [ miù cí ]
悦笑取讽的言语。《韩诗外传》卷六:“夫不疏其指而弗知谓之隐;外意外身谓之讳;几廉倚跌谓之移,指缘谬辞谓之苟。” 南朝…
挺切 [ tǐng qiē ]
直率恳切。《新唐书·谢偃传》:“直中书省 张藴古 上《大寳箴》,讽帝以民畏而未怀,其辞挺切,擢大理丞。”
讽咏 [ fěng yǒng ]
(一)、见“讽咏”。(二)、亦作“讽咏”。讽诵吟咏。
侧篇 [ cè piān ]
即侧辞艳曲。《陈书·江总传》:“ 总 篤行义,宽和温裕。好学能属文,於五言七言尤善,然伤於浮艳,故为 后主 所爱幸。…
反讽 [ fǎn fěng ]
从反面讽刺;用反语进行讽刺:这篇杂文充满了强烈的反讽意味。
讽翫 [ fěng wán ]
亦作“讽玩”。讽诵玩味。
岂敢 [ qǐ gǎn ]
怎么敢;不敢。表示谦逊或讥讽的意思我岂敢单独行动怎敢他岂敢欺骗她我不值得如此称赞。谦辞岂敢,岂敢!
冷嘲热谑 [ lěng cháo rè nüè ]
释义 义参「冷嘲热讽」。见「冷嘲热讽」条。
冷讥热讽 [ lěng jī rè fèng ]
释义 义参「冷嘲热讽」。见「冷嘲热讽」条。
冷嘲闲讽 [ lěng cháo xián fèng ]
释义 义参「冷嘲热讽」。见「冷嘲热讽」条。
讽旨 [ fěng zhǐ ]
(一)、讽喻的旨意。(二)、讽示以旨意。
讽劝 [ fěng quàn ]
讽喻劝勉。《后汉书·班固传上》:“固 感前世 相如、寿王、东方 之徒,造构文辞,终以讽劝,乃上《两都赋》,盛称 洛邑…
见风 [ jiàn fēng ]
(一)、谓犯人告便,放风。(二)、被讽刺。风,通“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