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白疮 [ é kǒu bái chuāng ]
亦作“鵞口白疮”。即鹅口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鸡》:“鵞口白疮,鷄肫黄皮为末,乳服半钱。”参见“鹅口疮”。
鹅口 [ é kǒu ]
即鹅口疮。
鹅口疮病 [ é kǒu chuāng bìng ]
疮痛 [ chuāng tòng ]
疮口或伤口痛;疮伤病痛。
鹅口疮 [ é kǒu chuāng ]
(一)、上消化道的一种霉菌病,其特点为口腔内白色斑块形成,斑块常并合成一假膜,尤发生于衰弱的儿童、成人或鸟类,系由白…
上焦热 [ shàng jiāo rè ]
中医病名。凡口舌生疮,眼目赤肿,头顶肿痛,身热脉洪,无汗而渴等病象均属之。
破伤风 [ pò shāng fēng ]
病名。又名伤痉、金疮痉。一种急性传染病,因破伤风杆菌从创口侵入体内而引起
含血吮疮 [ hán xuè shǔn chuāng ]
用口吸病人的疮毒。形容上司对下级的关怀,以使其为己效力。
内热 [ nèi rè ]
中医指由阴虚或阳盛而导致的病理现象,患者有心烦、口渴、便秘、口舌生疮等症候。
肛瘘 [ gāng lòu ]
一种病。直肠接近肛门处发生脓肿,形成瘘管,有的在肛门附近有开口,流脓血。通称漏疮或痔漏。
臁疮 [ lián chuāng ]
一种生在腿部的皮肤病。初痒后痛,红肿成片,日久溃烂,收口慢,且易复发。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疮发於足脛骨傍…
百孔千疮 [ bǎi kǒng qiān chuāng ]
◎ 百孔千疮,百孔千创 bǎikǒng-qiānchuāng,bǎikǒng-qiānchuāng到处是孔洞和疮口。…
鱼口 [ yú kǒu ]
(一)、鱼的嘴。(二)、中医指由软性下疳等病引起的腹股沟淋巴结炎,化脓后局部溃疡。因疮口随人体曲直而开合如鱼嘴,故名…
脑疽 [ nǎo jū ]
中医病名。生于脑后项部的有头疽。正对口者,俗称“对口”。偏于一侧者俗称“偏对口”。多由湿热交蒸或五脏蕴毒所致,症状多…
奥尕 [ ào gǎ ]
奥尕是中药材的一种。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广西一带。 性味与归经】甘,凉。归心、肝经。 【功能与主治】清心,豁…
火锅病 [ huǒ guō bìng ]
火锅病 - 现象分析 不少人喜欢把火锅中的美味一夹起来便直往嘴里送,烫得舌头发麻额头发汗大呼过瘾。口腔、食道和胃黏膜…
生肌愈皮膏 [ shēng jī yù pí gāo ]
拼音:shēng jī yù pí gāo 解释:对疖、痈、烧烫伤、创伤、褥疮及各种原因…
口腔溃疡 [ kǒu qiāng kuì yáng ]
拼音:kǒu qiāng kuì yáng 解释: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r…
良愈 [ liáng yù ]
指疾病痊愈。《新唐书·列女传·房玄龄妻卢》:“玄龄 微时,病且死,諉曰:‘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后人。’卢 …
溪弩 [ xī nǔ ]
指射工虫。传说中的毒虫名。语出 晋 张华《博物志》卷二:“江 南山谿水中,有射工虫,甲虫之类也。长一、二寸,口中有弩…
头风 [ tóu fēng ]
(一)、头痛。中医学病症名。《三国志·魏志·陈琳传》“军国书檄,多 琳 瑀 所作也”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典…
咽喉溃疡 [ yān hóu kuì yáng ]
咽喉溃疡 yān hóu kuì yáng 咽喉溃疡的病因 1.疱疹性咽炎…
甲错 [ jiǎ cuò ]
(一)、甲壳交错混杂。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禹馀粮》﹝集解﹞引 陶弘景 曰:“今多出 东阳,形如鹅鸭卵,外有…
狼疮肾炎 [ láng chuāng shèn yán ]
拼音: láng chuāng shèn yán 解释:系统性红斑狼疮(s…
火丁 [ huǒ dīng ]
(1).以煮盐为业的人口。《元史·食货志五》:“﹝ 两浙 运司﹞所辖场司三十四处,各设令、丞、管勾、典史,管领灶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