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过桥:是潮汕一带民间在元宵节的一种习俗。
热荒:热闹至极。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选甚士农工商,一地里闹闹攘攘。折莫老的、小的,俏…
细旦:宋 代元宵节舞队中男性装扮舞女者称细旦。
烧灯节:指元宵节。旧俗于正月十五晚张灯结彩,供人通宵观赏,故称。 宋 刘辰翁 《忆秦娥》词:“烧灯节,…
最冷元宵节:自今年1月下旬以来,影响本市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总体呈现偏低态势。目前,津城虽已进入&ld…
花宵:花烛之夜。指结婚那天的晚上。 郭沫若 《黑猫》三:“晚上闹花宵也没有甚么可以记述。” 巴金 《秋…
闹闹和和:热闹和睦。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三折:“您可便一齐的来拜我,则俺这亲亲眷眷,闹闹和和。”
赛花灯:元宵节前后,展出各种彩灯,争奇斗胜,谓之“赛花灯”。
赶档子:趁年节或集会到街市热闹处贩卖货物或表演技艺。老舍《四世同堂》二五:“四外可是没有赶档子的小贩,…
彩山:宋 代元宵节放花灯,宫内灯彩堆迭成山形,称为 綵山。
七五三:一种锣鼓调。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七五三乃锣鼓,非十番鼓也。” 清 李斗 《…
鳌山:旧时元宵节用灯彩堆叠成的山,像传说中的巨鳌形状。
扒眼儿:方言,俗语。扒,拨动;眼,关节,要点,门路;扒眼儿,指在玩牌、下棋等娱乐活动时,自己不参与,但…
要闹:(一)、指繁华热闹之地。唐 张继《寄元员外》诗:“门巷不教当要闹,诗篇转觉足工夫。”(二)、热闹…
蛾儿:古代妇女于元宵节前后插戴在头上的剪彩而成的应时饰物。
浩闹:繁盛热闹。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土市北去乃 马行街 也,人烟浩闹。”宋 孟元老…
灯夕:旧俗于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夜张灯游乐,故称其夕为“灯夕”。
蔑翁:旧时专门在有钱人家逢节日或文娱活动期间前去凑热闹,捧场逗趣的。
灯期:指元宵节前后张灯游乐的一段时间。一般为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
元宵:(一)、也叫灯节、上元节。民间传统节日。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各地有观灯的风俗。(二)、元…
灯毬:亦作“灯球”。球形的彩灯。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两朵楼各掛灯毬一枚,约方圆丈餘,内燃…
灯词:(一)、贴在彩灯上供人品评娱乐的诗词等。(二)、用于元宵节的弹词故事等。
串街:在街上随意往来,游荡玩耍。如:「元宵节的晚上,灯会会场挤满了看灯、串街的人群。」
渔季:沿海水域鱼类成群出现、利于捕捞的季节。 杨朔 《海市》:“这是最旺的渔季,也是最热闹的海市。”
街面儿上:市面:一到春节,街面儿上特别热闹。附近街巷:他在这儿住了几十年,街面儿上都知道他。